關節脫臼的劇痛總讓人難以忍受,但一名1歲2個月大的李小妹,平常沒有關節疼痛的問題,能正常翻身爬行,直到學走路時出現明顯跛行和長短腳現象,就醫才發現是「新生兒髖關節脫臼」,卻因發現的晚,錯失黃金治療時間,無法進行物理性矯正,需接受復位手術的治療,且術後仍需籠罩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後遺症陰影中。

新生兒髖關節脫臼把握6個月黃金矯正期

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,在台灣,大約每1萬名新生兒就有15名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,胎兒因子宮內空間緊迫或羊水少,在子宮內受到壓迫,或是孕婦進行臀位產時,過程中拉扯到腿及髖部,都可能造成寶寶髖關節脫臼。而女嬰因女性荷爾蒙的關係,骨關節更柔軟,脫臼機率又比男嬰高。

大部分的新生兒髖關節脫臼,在出生2至3個月時就可經物理檢查和超音波診斷出來,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,通常只要穿著背帶2至3個月矯正就可以痊癒。

翻身爬行不受限!難察幼兒髖關節脫臼

不過,因為患病的寶寶平常仍可正常翻身爬行、站立,不會感覺疼痛,較不易發現異常,延遲診斷的機率很高,通常是在1歲學走路時,因蹣跚跛行的步態和長短腳現象,才被家長帶著就醫而確診。

閱讀更多資訊

髖關節脫臼≠痛幼兒延遲診斷率高

記者楊晴雯/台北報導

天天運動仍心肌梗塞!40歲的楊先生平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,不僅天天游泳,每個月也騎自行車70公里2-3次,不料他在41歲生日前夕參加自行車活動,首次挑戰百公里途中,突急性心肌梗塞倒地,送抵大甲光田醫院時無生命跡象,醫護不放棄4度搶救順利挽回一命。

明顯可見患者心臟血管左前降枝前端(箭頭指處)已狹窄、堵塞70%。(圖/光田醫院提供)

夏治平提醒,民眾在秋冬季運動時一定要做足暖身運動,持續運動30分鐘後要休息、喘口氣,視個人體力狀況再繼續運動;進行高強度運動時,掌握「漸進方式」訓練。如果運動過程出現暈眩、噁心、胸悶痛、吞嚥困難,甚至是渾身無力等徵兆,就要立即停止運動,且運動時身邊最好有人,預防倒地無人知的憾事發生。

此外,夏治平也提到,秋冬時節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,提醒民眾保暖,也別忘定期做心血管檢查,尤其是有冠心病家族病史、男性年齡超過45歲,女性超過55歲或已停經、抽菸、肥胖、有三高問題的心血管高危險群要更要提高警覺,且避免過度的情緒起伏,尤其選舉快要到了,往年每到選前多會有病患因情緒激動導致心臟不適,提醒民眾情緒管理也是護心之道。

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
「素顏霜」可以不用卸嗎?專家這樣說
著急脫單?「找錯人」恐致重度憂鬱症
有人怎麼吃都不會胖?國內研究解謎了
血壓不穩 喝薑母鴨湯後1分鐘恐危險

更多新聞報導
「不胖基因」半數台灣人擁有
雙11網購海外商品 別忘了辦實名登記
海關沒收現鈔 一年6,500萬
郵寄需求下降 限時郵件假日已暫停投遞
不甘心導致工作不順 4步驟擺脫情緒陷阱

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
韓國瑜散場 一小時後變這樣
查史上最大賄選「快滅鎮了」
賴清德哽咽:不知拿什麼道歉

今日熱門影音

______________

鄭本岡有話想說?歡迎投稿>>>【Yahoo論壇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燦易 的頭像
    陳燦易

    陳燦易的Blog

    陳燦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